13500000573
13500000573
国足500万挣得少!徐亮:扣完税也就300万 已是日韩球员三分之一 还怎么降
\n
在中国足球的漫长低谷期中,薪资话题始终牵动着球迷与舆论的神经。近日,前国脚徐亮在一档访谈中坦言:“国足球员年薪标称500万,税后一算也就300万,而日韩同级别球员的收入是我们的三倍。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要降薪,那‘吸引力’从何谈起?”这番言论再次引发外界对“国足薪资水平与表现关系”的热议。
很多球迷听到500万年薪,第一反应是“收入不菲”。但在徐亮看来,这并不是全部故事。按照国内高额的个税制度,球员到手实际收入大约只有300万元人民币。而在日本、韩国,同类国脚级球员不仅税后可到900万元左右,还能获得来自商业代言、俱乐部分红等多渠道收入。
这种差距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日韩球员在职业规划上能更专注竞技:他们无需频繁为经济保障焦虑;另一方面,较高收入反映了两个国家联赛的成熟商业化程度,与足球水平的提升形成正向循环。
\n
职业体育中,薪资既是收入,也是人才竞争的筹码。徐亮所指的“还怎么降”,并非是在为国脚争取“奢侈待遇”,而是指出一个现实:
\n
业内人士指出,薪资的合理化不应简单理解为“一刀切式降薪”,而应与联赛收入、市场化开发、球员贡献度等挂钩。
以J联赛为例,顶薪球员可以拿到年薪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0万)以上,且多数合同为税后收入。此外,他们的赞助体系健全,优质球员可从装备赞助、代言活动中获得数百万至上千万人民币的额外报酬。相比之下,中超商业开发不足,多数俱乐部依靠投资人输血运转,缺乏持续盈利能力,这导致工资压力更容易传导到球员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日韩俱乐部更注重“基础保障+激励奖”的结构。比如,韩国K联赛球员基础薪水可能不算最高,但赢球奖金与赛季表现奖非常丰厚,大大提升了运动员的竞争欲望。
徐亮的观点引出一个核心问题:在竞技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国足薪资是否与水平匹配?事实上,薪资水平并不能单独拿来与战绩划等号。日韩球员的高收入是体系促成的结果:成熟的青训、稳定的联赛环境、庞大的球迷基础和商业化能力共同作用。
如果单方面削减薪资,而缺乏联赛改革、青训投入、职业教育等配套,不仅不能改善国足现状,反而可能加速实力下滑。在全球化的足球市场里,优秀球员是稀缺资源,待遇过低势必削弱留才能力。
\n
“500万”和“300万”的落差,不只是数字游戏,而是足球环境现实的缩影。对比日韩,高收入背后是更完善的足球生态;而对于国足而言,真正的难题并不在于“是否降薪”,而在于如何为球员创造一个值得付出与坚守的职业土壤。
——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缩小与日韩的差距,而不是被抛得越来越远。
\n
如果你希望我接着这个话题详细分析国内税收政策对足球薪资结构的影响,可以直接说“接着说”。